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云南物流业发展报告戢晓峰现货

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云南物流业发展报告戢晓峰现货
¥47.00 元
直接购买

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云南物流业发展报告戢晓峰现货


  •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ISBN:9787030471734
  • 版次:1
  • 商品编码:11886621
  • 包装:平装
  • 开本:16开
  • 出版时间:2016-02-01
  • 用纸:胶版纸
  • 页数:142
  • 字数:191000
  •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云南物流业发展报告》由四篇构成。第一篇为“先导篇”,系统梳理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的研究现状,并从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两方面集中展示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及方法;第二篇为“基础篇”,全面剖析云南物流发展特征,基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联特性分析,从区域物流空间运输联系及区域物流企业集聚两个层次,探讨了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体系;第三篇为“专题篇”,立足云南特色,提取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的空间联系特征;第四篇为“展望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对更大空间尺度范围的区域物流空间分析进行了初步探索。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云南物流业发展报告》可供交通运输工程、经济地理、物流工程与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相关科研人员阅读参考。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目录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前言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先导篇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第1章 绪论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1.1 区域物流发展概述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1.1.1 区域物流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章源自云智设计-https://www.cidrg.com/tao/11231.html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

第2章 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的概念界定

2.2 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相关理论

2.2.1 现代区位理论

2.2.2 区域经济发展“极化”理论

2.2.3 3D理论

2.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5 城市流理论

2.3 GIS空间分析

2.3.1 空间查询

2.3.2 空间测量

2.3.3 叠置分析

2.3.4 缓冲区分析

2.3.5 空间统计分类分析

2.3.6 网络分析

2.3.7 空间可视分析

2.4 空间计量分析

2.4.1 空间计量分析的基础

2.4.2 空间计量分析的空间因素

2.4.3 空间计量分析流程与常用软件

基础篇

第3章 云南省物流业发展概况

3.1 云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3.1.1 主要经济指标

3.1.2 产业结构及主要特征

3.2 云南省物流市场发展状况

3.2.1 云南省物流发展环境

3.2.2 云南省物流市场规模

3.2.3 交通基础设施

3.3 云南省道路货物运输发展特征

3.3.1 道路货物运输在综合运输中占据主导地位

3.3.2 货物运输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

3.3.3 货物运输以资源型货物为主,与地区产业密切相关

3.3.4 货物交流主要集中在城市内部,对外货物交流强度较小

3.3.5 运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3.3.6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

3.3.7 国际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3.4 云南省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物流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待强化

3.4.2 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3.4.3 物流网络空间结构不健全

3.5 云南省物流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及形势

3.5.1 云南省物流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

3.5.2 云南省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4章 区域物流空间关联特性分析

4.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联特性分析

4.1.1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4.1.2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联特性的实证分析

4.2 区域物流经济空间格局分析

4.2.1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4.2.2 物流经济空间格局L-3D特征

4.3 本章小结

……

专题篇

展望篇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的空间分析:云南物流业发展报告》:

2)区域物流企业空间集聚

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比较完善,主要从集群经济和社会制度两个角度出发对产业集群和集群网络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各有其特色。作为产业集群研究的先驱,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的开创性观察,第一个通过比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他曾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的组织以及管理的效率。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的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他认为产业聚集本质就是把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实现作为巨型企业特征的规模经济生产。这些许多因性质相同的中小企业集中在特定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与胡佛所谓的“地方化经济”在意义上大体相同,他们通常被认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现代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组织变革、价值链、经济效率和柔性方面所创造的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波特的产业集群研究是结合其对国家竞争优势研究而展开的,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集群竞争特点对国家竞争优势作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国家只是企业的外在环境,政府的目标是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因而,评价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该国能否有效地形成竞争性环境和创新。除此之外,帕鲁的增长极理论以及苏联的地域综合体模式也是从集聚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重要理论基础。总体上,集聚经济理论主要强调企业间的物质联系,更关心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所得利益。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产业集群并不是简单地在集聚经济的机制下运行的。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界较为活跃,大量实例研究也层出不穷,许多学者结合实际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很有影响力的观点和战略,如“一个重点发展战略”、“区域中心论”和“区域结合发展战略”等。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上,对产业集聚或者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经济理论界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正确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上。当时的研究重点是希望通过区域结构的调整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如王缉慈教授于1988年在《发展研究参考》发表的《增长极理论的由来和发展》,1989年在《经济科学》上发表的《增长极概念、理论和战略探究》曾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到了90年代中期,我国产业布局理论才真正开始与产业集聚发生直接的理论接触,王缉慈在其《地方产业群战略》-文中,就从经济全球化和本地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群的概念、形成因素和发展机制,并论述发展产业群战略的重要性、政策目标等。同时,王缉慈在《中国新工业区的形成一开发区现象见解》-文中指出,在中国沿海城市的一些先进的开发区,将可能出现以柔性专业化为特征的新产业区。当国外学者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提出将新产业区模式一般化的观点之后,王缉慈坚持新产业区的两个基本特征:本地联系和根植性,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价值。随后,王缉慈就企业集群的创新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编撰了《创新空间一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3.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综上所述,尽管上述研究从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关系、空间运输联系、物流经济空间格局等方面为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研究提供了具有理论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但还存在下列不足需深入研究。

(1)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是相关研究都基于单一数据维度下的特定物流经济指标,未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区域物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2)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运输联系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演化这两方面,对能反映空间联系强度的空间交流特征的深入研究较少,并且现有研究都是单一考虑空间经济联系,或是空间运输的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的研究较少,尤其在物流经济视角下的区域物流联系研究较为匮乏。

(3)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物流与经济间的互动关系、物流空间分异、物流与经济的空间分布耦合及相关性上,对物流经济空间格局的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体系。目前,众多学者基于经济地理学3D理论,对城市群空间格局和区域经济地理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尽管其研究成果为物流经济空间格局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但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济空间分布研究层面,不能贴切地揭示区域物流经济空间格局,亟需探索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物流经济空间格局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网络骨架构建时期和规模扩张阶段,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如何对既有物流网络资源进行优化调整,提升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逐渐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区域物流空间结构变化的地理意义逐渐成为研究前沿和未来热点。目前,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区域基础设施等的空间布局。然而,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其空间格局与经济格局密切相关。较少研究的是在辨识物流与经济的关联性的基础上,对物流业进行空间分析。

本书基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分析,从区域物流空间运输联系及区域物流企业集聚两个层次,探讨了区域物流网络空间分析体系,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对更大空间尺度范围的区域物流空间分析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为现代物流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开展持续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为丰富现代物流研究的理论成果,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云南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陆路战略支点,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对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提升区域物流竞争力有着更高的战略要求。同时,作者所在的课题组一直关注云南物流业研究,相继出版了《云南省物流市场发展报告(2012)》和《云南省物流市场发展报告(2013)》,具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及良好的数据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选取云南省作为产业视角下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的实证研究对象,对云南省区域物流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区域物流发展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政策环境和形势;分析了云南省区域物流与经济的空间关联特性,获取了物流经济空间格局;明确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促使云南省滇中地区空间运输联系区域化的形成,并且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对外运输联系密切城市向“交通廊道”沿线集聚,货运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推动城市主要与区域经济中心取得首位联系;发现云南省公路物流企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呈现“东发西落,中发边落”的特征,且呈现集聚网络化、集聚不均匀化、集聚资源化的特征。

全书共4篇8章,各篇内容如下。

第一篇先导篇包括2章内容,为全书的研究基础。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探讨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区域物流空间分析体系进行相应分析,从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分析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区域物流空间分析的相关理论,为本书研究思路指明方向,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整体研究框架等。

第二篇基础篇包括3章内容。首先,对云南省物流发展整体情况进行概述,并基于实际数据深入剖析云南省物流发展的特征,进一步诊断出云南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解析当前云南省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对云南省物流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进行展望。其次,从地理空间角度出发,分别提取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的关联性和空间分异特征的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物流经济空间格局的L-3D特征分析体系,进一步对区域物流经济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区域物流网络空间结构,从区域物流空间运输联系及区域物流企业空间集聚两个方面对区域物流网络进行空间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轴辐理论对区域物流网络进行空间优化研究。

第三篇专题篇包括1章内容。立足云南省物流发展特征,基于2009~2014年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基础数据,利用非均衡系数、联系强度的测度指标,提取云南省国际道路货物运输的空间联系特征,并引入对外贸易基础数据,分析国际道路货运与对外贸易的耦合关系。

第四篇展望篇包括2章内容。对更大空间尺度范围的区域物流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首光,基于ArcGIS可视化平台,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综合运输可达性,并构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节点的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获取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度概念构建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空间耦合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综合运输可达性与物流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其次,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提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的评价模型,并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物流经济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获取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的空间格局;最后,针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物流一体化水平的空间分异,通过分析物流一体化对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作用机制,提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组织的优化策略。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1174,71563023)、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2015FA019)、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2015HB027)的部分成果,是作者带领科研团队历经3年通力合作和辛勤工作的成果。相关工作和初稿写作主要由以下人员编写:第1、4章由戢晓峰、陈方、张雪、连晨希编写;第2、3、6、8章由戢晓峰、陈方、张玲、普永明完成;第5、7章由戢晓峰、郝京京编写;全书由戢晓峰统稿。同时,本科生王谷、陈端、耿舒承担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

代找电子书

客服微信
扫一扫
weinxin
EngGPT
云智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weinxin
cidrg_com
石化书籍
  • 本文由 石化书籍 发表于 2016年9月25日16:55:03
  •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及链接,谢谢合作!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